彡苗精選案例_FB_回顧_v.1|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2021
⛶
自2005年的裝修至今已16個年頭,實體館藏量隨著時間不停地增長,越來越多的資料文物使收納櫃體日漸取代了原可使用舒適的空間範圍。此外,隨著Web2.0到Web3.0資訊傳遞與儲存方式的爆炸性成長,播放工具的演進,進館使用人次逐年下降,使用者的年齡斷層也成為表演藝術圖書館在這個世代下破切面對的課題。
⛶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成立於1993年,是國內最重要的表演藝術資料的專門蒐集場館。至今已累積超過19萬件表演藝術領域相關館藏,包含了海量的11萬件視聽資料、2萬張黑膠唱片以及兩廳院開館以來所主辦的節目文物如海報、節目單等獨家館藏。
●●●
「隱匿安靜的入口與無障礙入內的設計」
圖書館座落於戲劇院地下一樓的一側,本不是容易發現的位置,入口更在停車場的風景中顯得更為隱蔽,且舊有入口與內部沒有無障礙空間,使得特定族群失去了親近圖書館的機會,門面及動線的凸顯及設計變得格外重要──戲劇院B1的民眾出口,一道白色的天花將直直往圖書館入口前進,框出圖書館門面的範圍亦勾勒出前往的路徑。而半圓曲面的造型天花把視線帶入真正進入圖書館的無障礙廊道裡,流動入館的動態感,在歡迎入內的同時也銜接了廊外與內不可改變的原有高差。
黑灰色牆面則為入口對外立面的主調,使其在繁雜的周邊風景顯得格外的清晰。
●●●
「重塑的未來與過往的空間痕跡融合」
穿越廊道,進入圖書館後,映入眼簾的是設計在場館中心的服務台,上方大面的流明天花暗示著優先視覺標的,吸引著入館者的視線落定。櫃台兩側以ㄩ字形環繞同時兼顧結構牆兩側的服務,立面上則使用了大量的透明玻璃,打開了原先被遮掩的建築結構及種種裝修痕跡重現回空間內,成為新的紋理。
為了讓原有的讀者在重回圖書館後的空間經驗能被延續,在紙本館藏區也沿用了原有款式的吊燈及與重現了被書籍包覆的記憶經驗。
●
「建築結構牆環繞著的回字動線」
地坪的部分使用了較鮮艷的色調,搭配鏤空的天花,讓空間氛圍更輕快活潑,利用地毯不同的跳色暗示了動線及停留處的區域性。
圖書館的平面計畫上,把收納館藏的櫃體往空間四周擺放,騰出右方活動閱覽區和左方主題策展區,利用透明的拉折門讓空間有靈活調整的個性-因應不同活動及展覽。館藏櫃體以黑色為主色調,降低位於空間中的存在感,讓CD及DVD、書籍等典藏做為空間內的主角被呈現。
整體設計使視線能一眼望穿整個空間,原有建築的結構牆環繞著動線,創造出回字型的流動,讓不同需求機能的各區域有更清晰的區劃及連續性。
●
「打開表演藝術圖書館,找到你最喜歡的一個位置」
這次的整體規劃及重組以「打開」的通透性為主軸 ──「打開」表演藝術領域更多元的推廣形式;「打開」多樣的空間使用可能性;「打開」共融的使用者歡迎空間, 最後,藉由空間既有的原始質感及新裝修建材的交織重構之間,重新連繫上舊時圖書館所典藏的經驗、記憶與兩廳院開館以來的重要歷史,「打開」新舊之間的體驗不被斷裂的連結。
●●
過去圖書館視聽座位,通常設計成開放式的一整排格子空間,但為了讓讀者能有更高的安全感與隱密性,特別在圖書館的兩個閱覽區域內設計了具包覆感的半開放式座位,每個座位設計都考量到足夠的隱密性,避免閱讀時被其他人的走動所打擾。
選用「真真」鑲嵌玻璃研究所設計的的壁燈,將玻璃做成黑膠的形式、以黑膠的尺寸去製作,除了呼應到圖書館的內涵,其精緻的質感也與大紅牆面相互襯托出質地
●●
「軟裝及陳列:劇院退役的舞台-奧勒岡松木地板」
透過國家戲劇院三十年來承載過無數表演藝術者的創造與踩踏退役的舞台地板,重新以家具姿態被帶入表演藝術為名的圖書館內,開啟讀者與表演者之間不同連結,讓讀者在閱讀表演藝術時也可以同時閱讀空間,閱讀不同物件及場所的故事性,讓舊與新能在同一個空間場域內並存且並行。